说明一下,图是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做的,评分标准是,a+学科前百分之二,a前5%,a-前10%,则a+:a:a-分值为5:2:1,即认为前2%价值是前5%的2.5倍,前5%价值是前10%的2倍。考虑所有c-以上学科
为什么要考虑所有学科?一般认为,a类学科比较有价值,比较能体现985高校的实力。但是事实上,985高校39所,211高校116所,而很多学科能上榜就已经是前100左右了。并且从211开始a类已经比较少了。在这套评分体系下,一个c-学科的得分仅有a+的1/35。如果一个学校能有35个全国前100的学科,给一点分也并不过分,还没有一个a+一个c-的评分高。
同理,一个b+学科仅能拿到a+学科的1/10的分数,然而b+学科基本上也是全国前20到前40左右了,稳超一半以上211甚至一小半985。例如像山东大学这样的,有20个全国前20-前40的学科,换算成2个a+并不算过分。
而c和c-学科分别对应前60和前70%,前60%并不算很靠前,比前70%也高不了多少,但是总归是高一点。按照此评分标准,分别赋分1/6和1/7,符合客观上的认知。
这里精度的计算方法就是以总量实力除以人头数。
然后因为学科评估大家知道,差距悬殊很大,清北瑶瑶领先,有些学校算下来分数很低,所以对总量实力进行放缩,使a+学科对应1分,然后所有学校评分加一再取对数,这种方式不影响排名,提高了可看性,再把精度和总量实力放缩到上下限差不多,再均匀分段,就得到了一楼的图。
接下来我讲简单点评一下。首先,处理过的数据比较符合大家的认知。说明还是比较科学的。
清华北大总量精度都摇摇领先,并且性质相同,都是规模大总量高,同时处于SS级,也是SS级唯二的高校。基本上top格局明显。北大是属于文理第一,清华工科第一,文理暂时排不到第一。所以在北大下面一点很正常,但是总体来说区别不大。
这两校学科评估以a类为主,a类里面又以a+为主,属于绝对王者。
处于第二层次的,即SA和AS级的高校,刚好九所,分别是中科大,浙大,人大,国防科大,北师,复旦,上交,中农,南大。
这一层次的要么a类巨多,如复交浙南都是20个以上,而低一层次的全部不满20个,要么精度极高,如中科大国防科大人大北师中农,基本上在保持了a类不少的情况下以a+和a为主,并且都是规模很小的学校。
复交浙南科人都在里面,没有什么争议,北师实际上在学科评估里面表现很好,精度也很高,主要的争议点可能是国防科大和中农
第三个档次也是九所,基本上都在bb和aa附近,北航同济东南,华师哈工武大,南开西交华科。事实上第三个档次和第四个档次差距很小,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同一个档次,不过由于第三档次和第四档次都是九所,所以可以分成学科评估的上中九和下中九。上中九学科评估基本分别是三个12a类华师同济东南,四个14a类,西交南开北航华科,一个17a哈工和一个19a武大。没有学科评估少于12的,并且精度也都较高。北航东南同济因为规模小,a+多,所以精度实力较强,武大华科哈工规模交大,总量实力较强,华师南开西交两方面都不强,但是又都不弱。
第四个档次,北理天大厦大,中大中南川大,华工山大吉大。要么是总量实力较少,例如北理厦大山大华工不到十个a类。要么规模太大,精度较低,而总量也没有太高,如中大中南川大吉大。天大则是两方面都不弱,但是两方面都差一点。像川大这种,16个a类,结果一个a+一个a,14个都是a-,总量实力不算特别拔尖,规模也较大。
川大a类不少,但是精度还是偏低了,川大山大吉大中南规模大,b+极多,拉高了总量实力,实际上总量实力不弱于上一档次,但是精度必然降低,这也是巨无霸的特点。所以在总量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,考量精度实力则会弱一档。
第五个档次刚好也是九个,特点是学科评估都不超过十个,,兰大重大湖大,大工西工东北大,电大海大央民。兰大重大湖大是综合类,特点是规模不算大,但是实力也比较弱,a类学科分别是两个,三个,五个。兰大两个是a+和a,重大和湖大则全是a-。大工西工东北大则分别是3个4个7个a类,并且仅西工大有个a+,剩下都是a-居多。央民海大电大则是行业特色较强,规模较小,a类分别为1个,2个,4个,在自己的领域很强,三个学校六个a类里面,除了电子科技大学有一个a和一个a-以外,另外四个都是a+,但是总体实力和精度还是太低。
除了大工有7个a类以外,剩下的都不超过五个,并且大工也是以a-为主,没有a+。所以这一档总量和精度都偏弱。